2022春节纪行(2) | 小年夜,庐州府里话诗词
点击上面“齐说经史集”五个蓝字,关注本公号
古诗词这东西,太难了。什么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这种真正国学的东西,现在有几个人懂得?
现在很多博导,教授,领导喜欢写古诗词。写出来其实是完全不着调的,看来看去无非是,
老干体。
现在很多祠堂里的楹联,春节很多人家里的贴的对联,内容当然是很好的,但一看:
左右顺序贴反了。
反了。
印象中,真正对古诗词有研究,下了点真功夫的,是高中同宿舍的同学张宝江。
在微信还没兴起,还是QQ群聊的时代,张宝江同学曾写过一首七言古诗,水准极高。只可惜,这么多年下来,竟无一人保存了那首诗。
那首诗永远失传了!
当然,张宝江同学不仅古诗写得好,水准高,写现代诗也是十分出众的。
现将他的一首现代诗录于下,以防再次失传:
有感尊昌到湖北抗疫,思绪良多、难以入睡,搜肠刮肚地拼凑了几句话,向尊昌致敬并与各位老同学共勉。
三十多年了,
天各一方,各自为生计奔忙。
但我最近常常想起
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,
想起他浑厚的声音、俊朗的面庞。
他的书写风姿龙章,
沉静专注的思考,
偶尔会掠过淡淡的忧伤。
三十多了年,
倏忽一瞬,如白驹之过隙。
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曾经说过:
不为良相即为良医;
笃定的语气,如同他出征时的话语。
是否还记得年少的诗句:
不在咖啡中加糖,不在暴雨中擎伞,
犹如他今天在疫区咀嚼艰难,
却如饴之甘。
三十多年了,
沧海桑田、时代巨变。
这个喧嚣嘈杂、物欲横流的世界,
已经让多少人
放弃了担当的勇气、坚守的情怀,
让多少芸芸众生
龟缩在自己的小安乐中逐臭寻腥。
而他却迎着疫情走到前线,
只为兑现自己
除人类之病痛、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。
在抗击疫情的人群中,
我们无时不在搜寻那个熟悉身影,
关注他的动态与安危,
品读疫情折射出人心与社会:
变革的洪流虽然飘沙卷沫,
但人性的善良从未沉底;
生活难免在苟且中继续,
但诗意的人生就在不远的近旁。
上面这首诗并未公开发表,只在小范围内流传,但还是引起了轰动。读过此诗的人,虽然并不知道诗作者张宝江长得帅不帅,但基本会像夸老齐那样夸他:
太有才了。
缘,妙不可言。
缘起于30多年前,山东省北镇中学的一个小宿舍里,住着几个人。这几个人中,后来出了两个博士。
一个就是上面诗中所写的、到湖北抗疫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、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滨州第一个血液学博士李尊昌。
另一个就是诗作者,北师大毕业的、中央党校博士张宝江。
张宝江高中时是班里的班长,现在则在合肥任正厅级领导,太忙,基本没空写诗了。合肥,古称庐州。
上面这首诗是发自肺腑,情之所至……
一向积极上进的老齐我,对于一个小宿舍里出了两个博士、而且是很牛的博士这件事,还是有点惦记的。
所以,这两年来,就有意让身边的朋友、同事给老齐一个尊称:
齐博导。
更何况,老齐也是在《英雄就在身边 | 致敬李尊昌博士》里写出了经典名句的:
十斤猪蹄穿肠过,一件内衣永流传。
话不多说,过年回家路上,在庐州府里过了小年夜后,老齐便一路向南,到江西、广东去教他们写诗去了……
相关文章,点击阅读: